第195章 皇帝亲自带头偷工减料(3 / 6)

加入书签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王崇古看着张居正,张居正看着小皇帝,三个人面面相觑,王崇古此言一出,立刻让大家都沉思了起来。

破姑息整饬吏治,不只是从吏治上出手,还要从生产资料上入手,这就是王崇古所言的核心逻辑。

现象、问题、成因,都清楚了,那么解决之道呢?

王崇古自认为自己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王崇古的自我定位一向非常清楚,他绝对不会在领导糊涂的时候,自己聪明,张居正就是那种明知道坐在龙椅上的家伙糊涂的很,根本不思进取,你张居正非要聪明,骂嘉靖、挡隆庆、教万历,这都是张居正干出来的蠢事。

同样王崇古这种真小人,在领导聪明的时候,也绝对不会藏着掖着,这就是王崇古这个小人见风使舵的本事。

朱翊钧却不认为王崇古是单调的小人,单调的小人能给的大明止血、能给大明安土牧民、能为了国朝大计把官厂弄的有声有色?能搞出大义灭亲的壮举来?这王崇古日后不上贤臣传,谁人能上。

“这是成因。”

朱翊钧不断的点头说道:“大司寇总结的非常到位。那么践履之实的说,我们越促进白银的流入,越是平整路面,促进商品交换,就会越发促进这种封建官僚商贾集体的形成,那么截断白银的流入,甚至是利用制度设计,比如户籍路引,封闭各地的交流,似乎可以维护朕的皇位安稳?”

小皇帝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陛下,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因为怕噎死而不吃饭的行径,是不符合大势所趋的。”王崇古当然清楚,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看,似乎阻断商贸往来,降低商货交换的频率、减少白银流入,可以稳定老朱家的统治。

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王崇古很大一部分是被迫的,被张居正摁着头做好事,可好事就是好事,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对于王崇古,朱翊钧向来辩证看待,王崇古自己看待自己,那就是认定了自己是小人。

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道,皇帝聪明了起来,王崇古就表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来,他俯首说道:“如何解决呢?”

“元辅先生的法子是破姑息,整饬吏治,这个法子好,法子妙,糊名草榜定名次,底册填榜示公允,好得很!破了姑息整饬了吏治,就把族党,这个封建官僚商贾中间核心的官僚,这个枢纽给破了。”

“臣没那么大的智慧,臣以为也可以从生产资料下手,若是把这生产资料集中在了朝廷的手里,也不用多,有个三成就足够了,那这封建、官绅、商贾这个集体里最薄弱的那一环,商贾这一片土壤就不攻自破了。”

答案是否定的,大明已经实践过了,孝宗皇帝就是这么干的,大明的复古风力舆论,也是基于这种想法。似乎只要把商贾从这个世界上除掉,一切的礼崩乐坏、一切社会矛盾、一切的不痛快,都会伴随着商贾烟消云散一样。

怕被噎死,就不吃饭了,的确,不会被噎死,但是一定会饿死,大明朝廷差点被穷死了,也就张居正不怕聚敛之臣的恶名,整天在朝中又是清丈,又是还田,给朝廷聚敛银子,朝廷有了银子怎么花,又成了一个问题,总不能让银子堆在府库里躺着发霉吧。

朱翊钧不断的点头说道:“嗯,族党,的确在大明普遍存在;而族党权豪如同一双大手,伸向了大明的角落,甚至伸到了京堂、伸到了皇宫之中,影响朝廷决策,让社会矛盾不断的激化,爆发出激烈的冲突来,手伸的越广,则会反哺族党的壮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其成因是大明的商品交换在不断的加速,白银流入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速度。”

“如何解决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