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2 / 6)

加入书签

至于不缺钱的遮奢子弟,他们学不学都行,就是什么都不学,也能游山玩水,肆意一生。

“知道了,娘子安心,朕有分寸。”朱翊钧露出了一个让人放心的笑容。

“嗯。”朱翊钧点头说道:“咱有点担心是朝中的大臣,尤其是辅臣参与其中。”

“吃穿用度虽然不缺,但这临产了,夫君还是过去看看的好。”王夭灼倒不是埋怨皇帝,陛下日理万机,英明神武,大明蒸蒸日上,唯独苦了这后宫的美人们。

王夭灼脸上的神情从无奈恢复了严肃,她轻声问道:“是福建私市的事儿吗?”

按察使刘汉儒事实上架空了舒应龙,而福建巡抚庞尚鹏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清丈和普查丁口,失察之罪是跑不了的。

参与其中的势要豪右已经查明,从浙江到福建,一共有数家,以仁和夏氏为首,参与其中的地方官员也已经查明,布政使舒应龙没有问题,反倒是按察使刘汉儒的问题非常严重。

八月的最后一天,朱翊钧在廷议之后,没有回通和宫,而是来到了文华殿偏殿。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朝中的大员,到底是谁在庇佑刘汉儒了。

国子监的禀生们,要为自己生计考虑,明知不可为,还要抱着脱不下的长衫,抱着之乎者也,只能穷困潦倒一生,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这些个老禀生们,就想寻找条新的路,成为舟师、地师、银师、医师等等专业性人才,未尝不是出路。

三都澳海湾,一共有七个私市,规模和当初的双屿私市不相上下,若是没有大明官员放纵,势要豪右支持,无论如何都无法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

皇家理工学院的开设,比朱翊钧想象的要顺利的多,第一期工程,将会在年底开设,而第二期工程会在一年内完工,第三期为三年内完工,整個理工学院的规划,工部已经做好,大明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缓缓运转,共同完成着皇家理工学院的落成。

科举这条路太卷了,每三年只有一千多名举人,每三年只有三百名进士。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这些概念,不过是历朝历代的先贤们,从江山社稷这个洪流中,不断从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概念,是部分的事实,而不是全部,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人还因为各种立场去解读它们,而后总结经验,形成了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现实。

也就是说,以大明总人口而言,每百万人中有六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举人,而这六名举人又只有两名有可能成为进士,举人想要做官,千难万难,在吏部报备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因为进士们也在等着。

“这是国事,臣妾也不方便多说,陛下,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问题不严重,还是不要大开杀戒的好,毕竟宫里有皇嗣诞生。”王夭灼那是犹豫再犹豫,还是说出了口。

“好说好说。”朱翊钧嘴上答应着,心里盘算着事儿。

刘汉儒一方面架空舒应龙,一方面又积极配合朝廷清丈和普查丁口,庞尚鹏认为刘汉儒是个循吏,故此委以重任,直到私市之事爆发,庞尚鹏才开始调查。

让朱翊钧没想到的是,有不少国子监的禀生,也在打听,皇家理工学院的招生要求。

以前陛下年纪小,皇威不振,但凡是点小事,都要做尽做绝,德凉幼冲,就是如此。

王夭灼在窗台前抚琴,大红色是一种很难驾驭的颜色,但放在王夭灼身上,却浑然天成,一袭大红色的大氅,铺在了琴架之前,如同流水一样的琴声在偏殿里回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