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非威不畏非惠不怀,德威兼用感心摄(2 / 6)

加入书签

曾省吾提的这个目标,有些困难,不是小困难,而是十分困难,云南之外,都是密林,从大明腹地前往,恐怕力有未逮,实土郡县,一件事送到朝廷黄花菜都凉了。

曾省吾接着说道:“洪武七年七月,有御史自广西还京,上《平蛮六策》,太祖览毕曰: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惟威惠并行,此驭蛮夷之道也。”

“那地方是不是太远了些,实土郡县的话,有些困难。”激进派王崇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曾省吾又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云南地方缺少一个出海口,而大明也缺少一个从另外一个方向进入西洋(今印度洋)的出海口,只是寄托于旧港总督府,如果旧港总督府有变,大明的海贸就会受到剧烈的影响。

大明在云南设了三司,还让黔国公府世代镇守,两百年,大明对西南土司的政策没有变过,在没有打起来的时候,都可以谈,都掌蛮跟大明跳了那么久,大明都忍住了,直到忍无可忍,直接将其抹去。

没有武力的威慑,蛮夷是决计不会畏惧的,但是没有真正的实惠,又不能人心所向,蛮夷也不会心怀大明,以大明马首是瞻,所以要德威并用,感化他们的心的同时,让他们摄于暴而不敢忤逆。

“好好好,我没什么意见了。”王崇古连连摆手,表示投降!你一个兵部尚书张口祖宗闭口成法,他王崇古又不打算通虏后再通蛮夷,只能摆手投降。

曾省吾是个保守派,他深入贯彻大明太祖皇帝祖训,能怀柔就怀柔,实在是无法怀柔,那就彻底消除隐患,这个解决办法真的很太祖高皇帝,无法怀柔的时候,攻灭之后,直接封藩,设立三司,进行实土郡县的统治。

兵部尚书曾省吾拿出一本奏疏开口说道:“西南战事,西南东吁,实为底兀剌宣慰司,可谓世为边寇,讨之则负固自守,事久则劳人烦费,故前代皆为兽畜之矣,依附而受而不逆,反叛而弃而不追,故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务在羁縻,不深治也。”

“如大司马所言。”朱翊钧没什么意见,曾省吾有宝贵的地方实践经验,他既然如此下了评断,那代表着西南的局面,远没有朝廷想象的乐观。

“看起来,是不想叫哈密,想改名叫伊州了。”

实践证明,过于保守和极其激进,出发不同,但在处理事务上,反而高度趋同。

曾省吾这段文绉绉的话,本来应该出现在正式公文里,而不是廷议,大明士大夫也不是一口一个之乎者也,而是以俗文俗字居多,这段话其实就是一个檄文的范文,如果通过了廷议,对东吁的檄文,就会在这段话上扩张。

说的内容是关于大明之前,历朝历代,对西南土司的态度。

“冒昧问一句,如果莽应里没有挑衅大明呢?”王崇古有些好奇的问道,如果莽应里没有挑衅大明,保守派的曾省吾,难不成就真的奉祖宗成法为圭臬,不在西南方向开拓吗?就是怀柔?

这个云南之外的东吁、老挝、暹罗,都将成为大明和泰西在海洋交锋中的缓冲带,这就是曾省吾的理由。

宋真宗更是亲自下旨,荒服不征,弗之许,意思是五溪蛮的地方太蛮荒了,就不设衙门征税了,不准向通汉请求。

但永乐之后,就变成柔远人了。

“以怀德畏威为强,政以此耳,自此我大明以此为纲,两百载未曾更易。”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黔国公沐昌祚信任生苗,将其看为大明人,结果这些生苗主动打开了门户,让敌人差点打到大理去,伤透了沐昌祚的心,以致于沐昌祚对于两个土司的意图归降之事,也是不理不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