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死酷党人 §§§第一章 这个(1 / 5)

加入书签

年轻人牵动嘴角,笑了笑。

“确实。”他说道,“在我原本生活的环境中,有时我们会用到它。”

“那是什么样的环境呢?”

“芝加哥。”

“看来你还不熟悉这里吧?”

1875年2月4日这天,恰逢冬日,天气寒冷刺骨,吉尔默敦山的峡谷里满是厚厚的积雪。蒸汽扫雪机把铁路上的积雪清扫干净了,往返于煤矿工作区和工人休息区的夜车才得以畅行无阻,车子轰隆轰隆地从斯塔格维尔平原爬上陡峭的坡地,驶向位于维尔米萨谷口中心区的维尔米萨镇。驶至坡顶,火车下行,先后路过巴顿支路和赫尔姆代尔,到达农业发达之地梅尔顿县。虽然这条铁路是单轨的,然而每条侧线上都有不计其数的货车,满载着燃煤,可见这里矿产丰富,而这片美国最荒凉之地,也因此吸引来了大批粗野之人,变得熙熙攘攘起来。

从前,这里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而来这里进行深入考察的第一批开拓者们没有想到,这一片美丽的大草原及遍地嫩草的牧场,竟是遍布着黑岩石的荒凉之地。山坡上,茂密的森林遮盖住了整个天空,山顶光秃秃地耸立着,两侧是覆盖着白雪的岩石。这列火车驶过弯曲的山谷,缓慢地向上前行着。

天色已暗,简陋的车厢里点起了油灯,乘车的20多人中大多是夜归的工人,一整天深入谷底的劳作,让他们非常疲惫。其中满面尘垢、携带着安全灯的10几个人,一看就是矿工,他们凑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小声交谈着,偶尔瞟一眼对面坐着的两个人,那两人穿着制服,胸前佩戴着徽章,显然是警察。

其余的几名乘客,有的是劳动妇女,有的看上去是本地的小业主,此外,在车厢角落,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那里,他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这个年轻人30岁左右,中等身材,气宇轩昂,一双灰色富于幽默感的大眼睛,透过镜片不时地迅速转动着,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人们。他看起来很机智而且经常面带笑容,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喜欢交际、有着直率性格、乐于和所有人交朋友的人。如果有人能多看他两眼,就会发现坚毅果断的神色会通过他的双唇和嘴角显现出来。这个顶着一头褐色头发的来自爱尔兰的快活年轻人却是一个善于思考、冷静沉着的人,可以想象他进入社会让自己出名不是难事。

“确实。”

“你会发现,在这里你有时也需要它。”这个工人说道。

“真的?”年轻人关切地问道。

“你来之前没听说过这里发生过什么事吗?”

“倒是没听说什么特别的事。”

他源于本性地向身边的一个矿工搭了两句话,但招来对方简略粗鲁的回应,最终便因话不投机而沉默不语了,兀自郁闷地凝望着窗外一点点暗淡下去的风景。

这风景也让人不愉快,天色转暗,山坡上微微显露着炉火发出的红光,山坡两侧隐隐呈现着堆积成小山一般的矿渣和炉渣,其上矗立着煤矿的竖井。沿线三三两两的低矮木屋随处可见,窗口闪烁着微弱的灯光,隐约地在黑夜中透出一些轮廓。停车站在灯光中不时显现出来,皮肤黝黑的乘客在里面涌动着。

维尔米萨区的山谷盛产煤矿,那些有闲阶层和有文化的人极少出现于此。在这里只能看到那些粗野健壮的工人为了生存,日日夜夜进行着最原始的粗笨劳作,到处都是这种原始搏斗的痕迹。

年轻的旅客不无好奇和不快地眺望着这个小镇凄惨的景象,这地方对他来说还很陌生。他不时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封信来看看,随后在空白处草草地写下一些字。有一次,他从背后拿出一支最大号的海军用左轮手枪,让人难以相信他这样温文尔雅的人能拥有这种东西。在他摆弄时,手枪侧向了灯光,弹轮上装满了闪闪发光的铜弹,虽然他很快就将枪收了起来,可还是被一位邻座的工人看到了。

“嘿,朋友!”邻座的工人说道,“你看上去有所防备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